青海,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高地。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我国科学家从五湖四海齐聚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依靠自己的力量,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了原子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上天的奇迹,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7月3日至9日,西安交通大学“国家使命担当”专题研修班在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开班,西安交大党委副书记孙早,处级干部、高层次人才、挂职干部、后备教学名师等近70人参加。本次培训重温我国突破科技封锁、打破核垄断、核威慑,实现自立自强的奋斗历程,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等形式,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强化使命担当。
启航:赓续红色基因 筑牢思想之基
培训活动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了序幕。“通过本次培训,希望大家把学到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进一步增强国家使命感和责任感,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伟大精神,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交大智慧和力量。”孙早在开班动员会上指明了学习方向、明确了研修重点、提出了目标要求。他表示,“两弹一星”精神承载着光辉的历史和崇高的使命,体现了我国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希望大家赓续“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色基因,筑牢强国建设的精神底座;保持“好学勤学善学”的学习劲头,系统增强综合能力本领;加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的实践锻炼,提振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汲取:强化理论武装 提升党性修养
来自中共中央党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专家教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等主题,开展了生动详实的专题讲座。
宣讲报告中,《“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以情景再现的方式,通过视频、照片和现场讲述,生动再现了“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感人的历史瞬间,并讲述了“两弹”元勋、科研人员、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牧民等群体为中国“两弹一星”伟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彰显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重要历史地位。
“非常震撼,非常感动。”能动学院教授张大林感慨万千,“作为新时代的核工业人,我将从自身做起,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和科研探索的热情,带领学生不断追求核能领域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为我国新时代的核工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追寻:探访红色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
从东风3号导弹到一分厂、从纪念碑到地下指挥中心、从上星站到爆轰试验场、从原子城纪念馆纪念园到西海郡博物馆……学员们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研讨到哪里、感动到哪里,重温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听党指挥跟党走、隐姓埋名、自力更生、淡泊名利的艰苦岁月,感受“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自主创新和科学探索精神。
“在‘两弹一星’基地学习,我激动而自豪,这里呈现了中国科学家敢于突破技术封锁的勇气和毅力。”电信学部电子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李强动情地说,“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作为一名交大人,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实干担当中勇攀科技高峰。”
“我参加党和国家重要机密单位的工作,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是我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学员们庄严的宣誓声响彻上星站。通过老师的讲解,研修班成员聆听了一场生动的安全教育课并进行了保密宣誓,切实强化了“保密就是保生命”的意识。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在纪念碑前,学员们重温入党誓词,不仅是对入党初心的回望,对历史和先辈的缅怀,更是对接续奋斗的宣示。
碰撞:打破学科壁垒 促进交叉融合
“两弹一星”精神在新征程上依旧辉煌灿烂。在这片金银滩草原上,交大人的内心依旧热情澎湃,激荡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决心,坚定了战胜困难、勇攀科技高峰的信念。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服务新质生产力。研修班成员围绕“以新质生产力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学科交叉”“‘两弹一星’精神”等主题开展专题研讨,在交流中凝聚创新活力、在共鸣中激发创新动力。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产生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突破,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科学家们积极响应祖国号召,临危受命、毅然回国、投身祖国建设,令人肃然起敬。”机械学院特聘研究员史萌感慨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结合新时代科学研究的特点,以多学科交叉思路开展协同合作研究,努力解决‘卡脖子’难题,勇担新时代赋予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收获:凝聚奋进力量 激发创新热情
在这紧张而又充实的7天学习中,从进入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那一刻到结业仪式上汇报学习成果,大家对“两弹一星”的诞生过程、精神实质、时代内涵,有了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地学习和了解,领悟了无数先辈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无限爱国情怀和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了交大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结业仪式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胡晓迪、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助理兼学科办主任马欣、能动学院教授臧航、航天学院教授梁旭作为学员代表依次分享了学习心得。大家纷纷表示,本次培训通过访旧址、听讲座,上党课、共研讨等形式,使大家对“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作为交大人,要继续传承弘扬西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始终保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优良作风,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交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西安交大党校副校长谢雪代表西安交大向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授课老师、带班老师表示衷心感谢,向全体学员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两弹一星”精神和西迁精神同为首批入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其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底色都是中国红。希望各位老师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不断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创新创造、奋斗奋进的强大动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属于交大人的贡献。
担当:勇担国家使命 共创交大荣誉
电气学院电工电子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陈文洁教授内心无比坚定:“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肩负起交大建设的重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让人感动,鼓舞人心。”国家级领军人才、生命学院马建华教授感触颇深,“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要将理论学习运用到科研工作中,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在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昱静副教授看来,“两弹一星”精神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于困苦中开拓,于筚路蓝缕中以启山林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西迁新传人,要铭记这段历史,将‘两弹一星’精神和西迁精神融合,求真务实、爱国奋斗、不负岁月、不负时代。”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医学部副主任、医院管理处处长孟晓军表示,“当前,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是医学目前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医学实现腾飞跨越的关键机遇。作为医学人,将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始终围绕国家所需、人民所盼,充分发挥西安交大医学教育和高水平医院的综合优势,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站在金银滩草原上,仰望着核武器研制纪念碑,后备教学名师、人文学院副教授邱根江十分激动:“一大批科技工作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作为一名教师,要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精勤科研、躬耕教学。”
“无时无刻都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鼓舞着我。”外国语学院特聘研究员、教发中心副主任高洋感慨万千,“在学习‘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我积累了科学家们不畏艰苦、奋勇前行的思政素材,我会持续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课堂中,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提升课程育人实效,落实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翻看他们的故事,总让人心情激荡、泪难自禁。”党校副校长谢雪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科技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要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相结合,始终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优良作风,肩负起无愧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两弹一星’精神与西迁精神一脉相承、共通共融,为我们新时代的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源动力,注入了宝贵的文化内核。”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段恒强谈道,“学校党委组织部、教师工作部等部门联合举办此次研学活动,也是进一步凝聚我校干部、人才的奋斗合力,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组织的科研’等历史经验中启发新思路、新方案,不断通过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新赛道形成西安交大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质生产力,为学校改革发展不断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